據電車資源統計,2023年7月,我國新能源物流車銷量為24319輛(不含物流重卡、皮卡和交叉型乘用車),同比增長36.6%,環比增長18.2%。其中新能源微中面銷量持續高走,7月銷量合計13456輛,同比增長18.6%,環比增長15.0%,這一銷量創下今年以來最高紀錄。
具體到細分車型來看,7月新能源微面共有24款車型有銷量,合計銷售3008輛,同比下降55.33%,環比上漲9.38%。新能源中面共有22款車型有銷量,合計銷售10448輛,同比增長126.79%,環比上漲16.67%。
從整體銷量來看,2023年銷量整體高于2022年,走勢和2022年基本一致,呈上漲趨勢。1-7月新能源中面合計銷量70933輛,如果按照走勢判斷,銷量破10萬輛已然不成問題,預計9月或10月見分曉。
車型:長安跨越增幅大,新吉奧兩款車擠進前十
殘酷現實是銷量越來越集中,頭部效應明顯,頭部車型牢牢占據著大部分市場,7月TOP10車型合計銷量10837輛,占當月新能源微中面銷量80.5%,整體市場的集中度依舊很高。
不過單月車型變動較大,從車型來看,TOP10車型中僅剩瑞馳EC35II、鑫源X30L EV兩款微面車型,其余八款車型均為中面車型。
從具體細分車型來看,遠程星享V系列以25.00%的市場份額繼續蟬聯新能源微中面銷量榜銷冠,7月單月銷量3364輛,同比增長67.86%。其中,遠程星享V5E銷量198輛,遠程星享V6E銷量3166輛。
電車資源數據顯示,遠程星享V銷往全國168座城市,其中深圳是銷量最高的城市,單月銷量611輛,其次是成都和廣州。熱銷配置方面,遠程星享V主要銷售配置為寧德時代41.86kWh和國軒高科38.7kWh版本。
截至7月銷量數據,1-7月遠程星享V合計銷量20449輛,是目前新能源物流車中唯一一款銷量破2萬輛的車型。值得一提的是遠程星享V6E PLUS版目前也已上線,進一步地完善了其細分市場的布局。
單月排名第二的是長安跨越星V7 EV,從月度銷量來看,自今年1月以來,跨越星V7 EV的銷量一直處于穩步上升期,本月增長勢頭較猛,合計銷量1515輛,環比增長62.03%,共計銷往全國117個城市,深圳和廣州為熱銷城市。
電車資源數據顯示,長安跨越星V7 EV最暢銷配置為寧德時代38.64kWh版本,銷量為812輛,其次為寧德時代41.86kWh版本,銷量為574輛。從這一點來看,價格或許是最大影響因素。
排名第三的是開瑞江豚,7月單月銷量1458輛,環比增長14.08%。1-7月合計銷量10449輛,位列1-7月新能源微中面銷量榜單第二及新能源物流車榜單第二。電車資源數據顯示,開瑞江豚7月熱銷款型為國軒高科40.55kWh版本和中創新航38.64kWh版本,相比較上半年的熱銷配置來看,寧德時代41.86kWh版本在本月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。
城市方面,開瑞江豚7月共計銷往全國127座城市,其中廣州、長沙和天津為熱銷城市,同時單一城市的銷售最高占比不到10%,說明整體的銷售體系相對健康。
瑞馳EC35II一如往常以高銷量把握住單月微面銷量榜單第一,7月銷量909輛,環比下降8.83%,1-7月合計銷量6754輛。電車資源數據顯示,瑞馳EC35II7月共計銷往全國121座城市,其中深圳為最暢銷城市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微面逐漸勢弱,中面逐漸崛起的趨勢下,瑞馳新能源也不會將市場拱手讓出。據悉,今年下半年瑞馳新能源或將推出一款全新的中面車型,屆時電車資源將第一時間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消息。
在TOP10車型中還有兩款車型值得關注,分別是位列第六的吉奧睿征L和第十的江淮藍貓。
電車資源數據顯示,吉奧睿征L7月合計銷量645輛,占單月新能源微中面銷量4.79%,配置為力神動力41.6kWh,熱銷城市為杭州。此前電車資源也對該款車做過滿載實測,結合城區與郊區多條路線進行測試,172km消耗了79%電量,整體表現不錯。
江淮藍貓位列第十,1-7月合計銷量1375輛,其中7月單月銷量422輛,環比上漲15.15%。熱銷配置方面,江淮藍貓共有三款配置有銷量,其中國軒高科40.55kWh版本最為熱銷,約占單月銷量92.5%。城市方面,江淮藍貓共計銷往全國89座城市,熱銷前三城市為金華、重慶和青島,但整體銷售情況相對健康,并未出現單一城市銷量特別高的現象。
小結:
按照往年新能源物流車銷量走勢,不出意外的話,接下來的幾個月微中面的銷量會平穩走高,破10萬臺已然不是今年目標。不過從TOP車型來看,今年依舊如往年一般聚焦在頭部產品,同時中面市場占據主動權的形式已成定局。就新車動向來看,下半年實際上還有不少新車型值得關注,諸如瑞馳全新中面和上汽大通MAXUS MILA等車型。
今年9月,一年一度的新能源物流車挑戰賽——NEVC2023第八屆中國新能源物流車挑戰賽即將在重慶舉行?;蛟S,還有一批新車型會在賽場會給我們一些新的驚喜。期待在挑戰賽上見到一些脫穎而出的“后浪”和“新面孔”。